创业风刮来,这几年下海自己做老板的人特别多。老板可不好当,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往往有这样的误区:人力资源这件事犯不着自己亲自过问,应该是HR的事情,主要做好业绩就好了。然而实际做业绩的都是一个个有着不同成长背景、各有各独特脾气爱好的人。能否发现一个人的长处,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,发挥最大的效用,这对企业能否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老板岂能不懂?以下三条法则,做老板必备。
01、识人
老板要会识人,既不能觉得“看着都挺好的”,也不能“你们都不行”。一个人滥竽充数可能对公司的影响并不大,如果一群人都是庸才老板却看不出来,这公司早晚得完蛋。大家一定在电视剧里看到过某个老板骂手下:都是一群废物!想想很好笑,废物不都是你自己找来的吗?何况,你行你上??!
这一点齐湣王是个很好的反面例子。齐湣王田地从小很聪明,五岁时候就赶走了两个蒙学老师。后来齐宣王给他请来了以为稷下学宫著名的辩论高手做老师,第一次见面田地就问老师什么是“五怪”,老师纳闷作为君王不学治国之道问鬼怪干啥,何况这位正统名士也不知道五怪是什么。小太子田地得意洋洋解释道:水怪为罔象,石怪为魍魉,木怪为夔,土怪为羵羊,火怪为宋无忌。老师就这样被气走了,田地反而觉得你们这些稷下名士也不过如此,还是我自己懂得多,不如自己学。
长此以往,齐湣王就有了“我最厉害,你们都不如我”的想法,甚至有外臣来访,还要“考?!比思乙环?,我今天穿的衣服是不是符合法度???我这佩剑,裸身向外有什么讲究?大臣们只是哭笑不得。
在齐湣王这样的老板眼里,任何人都没有长处的,就他自己最好最聪明。就这臭脾气有几个大才愿意跟着他?最后破产成了亡国之君,也不意外。
02、用人
能辨识人才,还要好好用人,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。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在魏国的经历正能说明用人是多么重要。魏文侯时期,重用吴起,魏国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,国土大大扩张,成为了一等强国。而到了魏武侯时期,吴起那么强的能力、那么大的功劳却只是做了“河西守”没有让他做丞相也没有让他做上将军,只做了一个地方官。秦孝公说过:惜官吝爵,人君大患。作为老板,如果认为这个人有才就不要舍不得给高的职位。不知道魏武侯怎么想的,总之最后吴起心里肯定不爽,就去了楚国。
到了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,更加是个出了名的昏聩老板,在他手里走失的大才有:商鞅、孙膑、乐毅、张仪。魏惠王的人才策略是敬贤而不用贤,孟子来魏国,魏惠王都摆个大排场,劳师动众地郊迎大师,但老夫子说的话他一句都没听进去,更别说重用了。
魏国的一代代老板们简直都是跟人才犯冲。直到最后一个王族大才信陵君也没有得到重用,魏国是真正地凋零了,魏国不是没有人才,最终人才散尽走向灭亡。真是不作死不会死!
再看一个正面的案例,好老板是怎么当的。秦昭王晚年要把在赵国做人质的孙子嬴异人找回来,吕不韦花了极大的代价把嬴异人护送回秦国,护送的义士大多战死,吕不韦自己也身受重伤。照理说作为将来继承人的异人,那么多年没与父母团聚了,第一时间回家也是人之常情,所以当时就有大臣建议赶紧让异人回家拜见父母。秦昭王说不行,吕不韦是让异人回秦的大功臣,他现在受伤未愈,还没回家,异人怎么可以那么着急回家。这么说不是寒了义士的心吗?果然后来吕不韦知道这件事后大受感动,入秦为相。
俗话说:人心都是肉长的,老板对员工好,员工自然感受得到。
03、信人
所谓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。这方面秦孝公可谓典范,没有秦孝公的绝对信任,商鞅变法就不可能成功,秦国就不可能走上强大之路。
战国之世,实打实的仗打了不少,用流言攻击也是常用的招数。秦赵长平大战,就用流言换下老将廉颇,赵括兵败后赵国一蹶不振。后来廉颇跳槽去了魏国,赵王又念起廉颇的好,派使者去看看老将军“尚能饭否”,结果使者被人买通跟赵王说,老将军吃是挺能吃的,但是一顿饭的工夫去了三次厕所,赵王想想还是算了。
虽然廉颇很可怜,是流言的牺牲品,但说明赵王也并不是那么诚心地想用廉颇,如果真想也不会听使者的一面之词,先把他喊回来看看??!像后来秦王政打楚国失败,亲自去王翦家里请他出山。那才叫诚意!
作为一个好老板,如果有人在他面前说他手下的坏话,他应该谨慎地对待,甚至当面直接告诉别人某某不会是这样的人,然后再去调查。而不是别人说自己手下坏话,就开始猜疑,越看这个人越有鬼。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被老板出卖了,那种心寒,怎么可能再好好为他做事?
以上三条,全部做到未必生意可以做得多大,还要看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,但如果做不到那也一定不会成功。所以,老板首先要学做个好的HR??!
免责声明: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,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。连锁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规避投资风险,建议您在加盟前务必多咨询、多考察,降低投资风险。
投诉电话:010-69005529 转 800
投诉邮箱:[email protected]